会员书架
首页 > 女生小说 > [历史直播]青史之下,百代共闻 > 45.李承乾3 贞观之谏

45.李承乾3 贞观之谏(第2/3 页)

目录
最新女生小说小说: 皇女反攻计划+番外画中欢+番外鸾镜朱颜哀家,有了公主难寐+番外养个徒儿来自虐+番外相思王妃无心+番外一晚倾心+番外入画+重生有囍至尊九皇子女帝:假太监,朕的宫中让你凿光了侍寝一生愿意吗?+番外神卜妙算女帝:开局奉旨抄家,哪有百万脏银二等贵女(上下)+番外皇朝新贵胄(庶女成凤终卷)稳坐千金椅(庶女成凤卷二)大房新嗣女(庶女成凤卷一)篡位小主母(望族福星卷一)

天子的脑海。众人无师自通了“摆”的含义,本以为“堡宗”已是震撼绝伦,这摆子又是个甚么东西?

朱元璋眸中带火,想的却不是这子孙在皇位上摆起来,而是文官。天幕也说了,大明皇权之坚前所未有,但后世天子和文臣相较,居然动辄拉锯几十年。

之前提到文与宦,天启一朝那九千岁的权宦就已令人心惊,如今看来,大约是抬一个权倾朝野的太监才能与文人争锋……大明文人当真胆大包天,天子之威势何在!

【初唐在某种意义上,依旧承担着重塑大一统的历史使命。司马晋带来巨大的祸乱,南北朝分裂多年,杨坚建立的隋朝完成物理意义上的统一,但人心还没有。或者说,还没来得及凝固多久就又被隋炀帝打散了。

在直面隋朝的短暂辉煌和极速崩塌后,初唐的臣子们叩问皇帝,也叩问自我,大唐能否避开之前三百年那些短暂王朝的命运?

大的时代背景下,聪慧的人会以史为镜,像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以隋的灭亡为鉴,粗粗算来有几十处。臣子们进谏也会用这样的史实来论,大部分人的折子都是有公式的: 历史上的好皇帝怎么做吧啦吧啦,所以您应该这么做;暴君们如何如何,陛下要避开这种行为。

——就和大家写英语作文套模板一样,贞观臣子们也给自己的朋友(boss)小明(民)写信,介绍周文王/尧舜禹/隋炀帝相关事迹,对小民提出建议,最后表达忠心,谏言就结束了。而东宫那些进谏吧,其实也没有跳出这个框架。

世间善于纳谏的雄主,共通之处是他们本身够强大与自信。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让他们可以理智地听取文臣的建议,放心地把兵权交给武将,因为知道自己牛牛哒,大家都是心甘情愿跟随,不会生出旁的心思。

在这样的信任下,贞观臣子的活跃度和自觉性是很惊人的,他们知道谏言提出后会被认真考虑,所以放心开口,大唐在一种极其正面的氛围中强盛起来。

然而到下一代,融洽和乐的君臣们用了许多年才意识到,有过直言的工作或教育模式,并不适用于太子李承乾。】

李治讽笑,当年对阿耶进谏的又不只有魏征一个,王珪、虞世南都时常有言,耶耶素来怜子,在太子幼时便常让其观政,李承乾对朝堂上君臣如何相处,近臣如何进谏,不说一清二楚,也当万分熟悉。

若他真有接过担子的自觉,做太子观政的这些年早该熟悉这套流程,东宫谏臣再如何,还能有魏征的言辞辛辣么。

天幕所谓“工作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臣子会根据上位者需求不断调节自身,一朝天子一朝臣,多的是为臣者熟悉为君者,而非帝王躬身。

前提是天子够强势。

若李承乾心志够坚,适应不了也就适应不了,他继位后众人自会揣度其心意,但他尚在东宫,就和谏臣冲突不断,乃至刺杀……

武后漫漫而思,若长孙皇后活着,大约会调和父子相处,安抚李承乾情绪,但东宫进谏这样的事,岂不闻长孙皇后曾赞魏征,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

【教育心理学,放在现代也是老大难问题。认真算来,李承乾在精神方面是较为虚弱的,这种虚弱成因很多,足疾当然是重大因素,但这样的心境与他的政治身份并不符合。

生产基础不够,自然也谈不上精神层面的需求与安抚。李世民可能觉得啥呀朕给太子的还不够吗,耶耶我啊真的很寒心,李承乾很幽怨,他的政治人格没构建完成。李泰也乐,既然大哥不珍惜那就轮到我努力了哦。

怜子与立人的矛盾,在这对父子身上缠绕得很彻底。

哪怕到现在,关于这对父子关系的讨论都没有确切定论,争执理念摊开说无非两面,心理上的“为何如此”与政治上的“本该如此”。

二者间很难分出对错,感应和理性本也是互相交织的,我们作为后世看客自然洞若观火,但身在其中之人,很难在第一时间理清这些——苏轼评价李世民是“固牵于爱者也”,为天下君是大幸,为君父却痛苦。

视角不同,认知自然也不同。如今再将乳母那句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翻出来,在乎心理健康的朋友会说太子已经成人,要懂得给他留面子。

而铁血政治派就很愤怒了,天鲨的,这话把经常受谏的天子放到哪里去了,难道李世民还没有成人,只是一个当了很多孩子爹的几百个月的宝宝吗?】

在玄武门都没有萌生过退意的李世民汗颜,无助地把脸埋进妻子怀中。, ,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目录
时光夙愿我的神灵日常重生后我只想暴富被挚友杀死后我变成了咒灵白昼夜行快穿之恶毒女配醒悟了
返回顶部